尿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分析

发布时间:2022-01-06

 

尿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分析

 

     尿素别名碳酰二胺、碳酰胺、脲。是由碳、氮、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,又称脲(与尿同音).

其化学公式为CON2H4、(NH2) 2C0或CN2H40,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Carbamide。外观是白色

晶体或粉末。它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,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。尿素在肝合成,是哺乳类

动物排出的体内含氮代谢物。这代谢过程称为尿素循环。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 合成无机物质而

得到的有机化合物。活力论从此被推翻。

可与酸作用生成盐。有水解作用。化肥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,生成缩二脲、缩三脲和三聚

氰酸。加热至尿素分子模型

160'C分解,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。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,所以取名尿素。尿素含氮(N)

46%,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。

生产方法: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,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,化学反应如下:

2NH3+C02- +NH2C00NH4→C0 (NH2) 2+H20

尿素在酸、碱、酶作用下(酸、碱需加热)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。

对热不稳定,加热至150^ 160C将脱氨成缩二脲。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

氰酸。(机理:先脱氨生成异氰酸(HN=C=0), 再三聚。)

与乙酰氯或乙酸酐作用可生成乙酰脲与二乙酰脲。

在乙醇钠作用下与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丙二酰脲(又称巴比妥酸,因其有一定酸性)。

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,缩聚成脲醛树脂。

与水合肼作用生成氨基脲。

     尿素易溶于水,在20C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,水溶液呈中性反应。尿素产品有两种。

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,吸湿性强。粒状尿素为粒径1~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,外观

光洁,吸湿性有明显改善。20"C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%,但30C时,临界吸湿点降至72.5

%,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。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,其吸

湿性大大下降。

   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氨肥,属中性速效肥料,也可用于生产多种复合肥料。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

有害物质,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。畜牧业可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。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

生少量缩二脲,又称双缩脲,对作物有抑制作用。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.5%。缩二脲含量超过1%时,不能做种肥,苗肥和叶面肥,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 过于集中。

   尿素是有机态氮肥,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,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,才能被作物吸收利

用。因此,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~8天施用。

尿素在肝脏产生后融入血液(人体内的浓度在每升2.5至7.5微摩尔之间),最后通过肾脏由尿排

出。少量尿素由汗排出。

生物以二氧化碳、水、天冬氨酸和氨等化学物质合成尿素。促使尿素合成的代谢途径是一种合

成代谢,叫做尿素循环。此过程耗费能量,却很必要。因为氨有毒,且是常见的新陈代谢产物,

必须被消除。肝脏在合成尿素时,需要N-乙酰谷氨酸作为调节。

含氮废物具有毒性,产生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(即脱尿素结构式 氨基作用,是氨基

酸在脱去氨基的过程,该过程生成的含氮化合物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,不含氮部分转化为糖类

或脂肪等)过程。大多数生物必须再处理之。海生生物通常直接以氨的形式排入海水。陆地生

物则转化氨为尿素或尿酸再排出。鸟和爬行动物通常排泄尿酸,其它动物(如哺乳动物)则是

尿素。例外如,水生的蝌蚪排泄氨,但在其蜕变过程转为排泄尿素;大麦町狗主要排泄尿酸,

不是尿素,因为其尿素循环中的一个转换酶的基因坏了。

哺乳动物以肝脏中的一个循环反应产生尿素。这循环最早在1932年被提出,其反应起点是氨的

分解。1940年 代澄清瓜氨酸和精氨基琥珀酸的作用后,它已完全被理解。在这循环中,来自氨

和L-天冬氨酸的氨基被转换为尿素,起中介作用的是L-鸟氨酸、瓜氨酸、L-精氨酸琥珀酸和L-精氨酸。

    尿素循环是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排泄含氮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。但别种生物亦然,如鸟类、无脊椎动物、昆虫、植物、酵母、真菌和微生物。

 

 

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,以资源整合、技术共享为基础,分析测试、技术咨询为载体,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。以“专心、专业、专注“为宗旨,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,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。

 

上海科拉曼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化工产业发展,欢迎各行同仁前来洽谈、合作。

 

克拉玛尔试剂产品点击咨询 尿素 销售电话  tel: 4001650900

 

X
QQ